

心中的汪学琦夫妇
通谱办/汪 湧
2017年参加蕲北汪氏宗祠落成典礼时,见到了他们,他们分别93岁、85岁高寿。当地宗亲都尊称他们夫妇“琦公”、杨老师,笔者虽看到功德榜上他们家捐款500多万元(实际600多万),依然称呼他们学琦宗亲、杨老师。

2018年采访了汪学琦宗亲夫妇,在二老家听他们讲自己的过去很感动,对学琦宗亲肃然起敬,顶天立地的他须仰望!那年他们94岁、86岁,笔者还是称呼他们学琦宗亲、杨老师。

2019年(近日),受邀参加蕲北汪氏举办的九九重阳节祭祖活动,并前往夫妇俩曾经任教的山区学校,再次近距离接触了他们,特别是杨松龄老师,一位异常坚韧的女性。笔者彻底被夫妇俩的言行和精神所折服,发自内心地称学琦宗亲为“琦公”!今年他们95岁、87岁。

从学琦宗亲到“琦公”用了三年,是“琦公”过于无名!无名天地之始,而无欲于己,大爱无痕,怹一生受了很多气!
不变的杨老师,读完她的自传后,虽称呼未变,但今杨老师非昔杨老师!大爱至深的她到底吃了多少苦?
宗族曾经对琦公的资助,让他树立了正确的家国情怀。
蕲北当地有句土话,“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其意既好理解也难理解,人穷不能志短,富不可铺张浪费,否则前者被人看扁,后者遭人仇视,均为自绝于自己。
在重视教育的汪氏宗族,家境贫寒的琦公父母能送他上私塾确实不易。后琦公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取县中(中秀才了),父母再也无能力送其读书了,这时的宗族每年资助琦公四担谷,好让琦公继续完成学业。这正是家风优良的表现,穷不丢书实际上已经不是家庭之事,而是宗族之共识。
如果没有宗族的帮助,琦公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当然,琦公最终还是个教书匠!但这样的教书匠不一样,为生存而教书与育人而教书昰不同的,为自己教书与为强国做奉献是有本质区别的。虽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但心态上是有质的不同,前者没有远大理想目标,当然也并不快乐,后者在忧国忧民的同时,只要国家前进一小步,都是乐在其中!农夫的田园生活焉能与陶渊明的回归田园相提并论?

当“穷不丢书”上升到忧患意识时,民族强大、国家昌盛还远吗?
杨老师爱琦公实为爱囯。出生于安庆商人家庭的杨森林女士(后改名杨松龄),经历了日寇践踏我中华大地的历史,目睹了父母惨死于鬼子炮火的悲痛,逃难到重庆后已成孤儿!在宋庆龄创办的孤儿院长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她直到其大学毕业,在她的心中,只爱英雄,尤其是抗日英雄,再就是爱国家。
琦公是英雄吗?他不是英雄!他没有“向我开炮”的壮烈,他幸运地活着走出了枪林弹雨,他从军政大学毕业后主动请求去山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教书去了,并且还带去了杨老师。女儿身的杨老师是最能改变山区“送女读书赔本”的落后思想,山区人看到了女性也能做先生的事实。

琦公是英雄吗?他当然是!在“铁石心肠”的笔者心里都已经是英雄了,还能不是英雄吗?
“汪琦卫国”或许是一时英豪,又或许是认知不足,但结果是为国捐躯。中国素来是牺牲的英雄多,活着的英雄少,这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有盖棺定论之说,客观上,牺牲成英雄已昰盖棺定论,国家需要英雄,历史更需要英雄!
琦公在投笔参军抗日之时,将汪中修的原名改为汪学琦,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被动参军,而是主动。学习汪琦为国捐躯是他当时的心理,这与带着棺材打仗的将军有什么不同呢?

杨老师爱的不是琦公有才,她爱的是琦公的抗日救国;爱的不是琦公有多帅,而是和平年代为强国教书育人。她不可能有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因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她是当时的进步青年!她的终身跟随是因为与琦公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她的付出是为了与琦公共同回报国家的恩情。

是什么样的毅力能支撑人一生信念不变?是什么样精神让人永不后悔?笔者父母也曾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支教,可一年后就盼着回城,一直盼了近四十年。于是,十年时才做了一张八仙桌及几条凳子,十八年时才做了衣柜,十八年后终于接受现实,结束“背包家庭”的生活,整整煎熬了十八年才放弃回城的念头。
杨老师前半生的苦是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外最苦的苦,少年时无父母之爱,青壮年时备受压迫,夫妻聚少离多。琦公虽坚韧,但还是有自不量力之嫌。杨老师有着与琦公同样的工作,还要养育三儿一女,笔者还真是相信精神的力量所产生的强大效应。

人在落魄、困苦时,最容易发现人性的丑恶与世态的炎凉,从而使人怀疑人生而消磨人的意志。善良的人、成功的人总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看到一只温暖的手。不知琦公夫妇的善良打动了宗族,还是宗族的温暖造就了琦公夫妇的成功?家族在他们最困苦时,扎单架将羸弱的他们抬了几十里路回家过年,笔者不觉泪眼朦胧。

汪学琦宗亲来自于汪氏宗族,宗族总是在关键时候对他伸以援手,即解决实际问题,又鼓舞精神,是汪氏宗族造就了他,当然,他也不负宗族众望。公元2019年10月,一枚沉甸甸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挂在他的胸前;蕲春各界同称他琦公。

琦公,怹创造了成功且完美的一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怹颁发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有怹爱人杨老师的一半,还有汪氏宗族的一半!
少年时投笔从戎抗日杀敌;
中年时扎根山区教书育人;
老年时修谱建祠尊宗敬祖。
生在汪家是怹的幸,汪家有怹是汪家的福。
于国于家的好儿男——汪学琦!
【人物简介】

汪学琦,男,汉族,1925年农历8月30日生,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汪瓢铺村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中语文高级教师。1944-1946年曾投笔从戎,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赴缅甸战场抗敌。胜利后,复员复学。1949年11月复入伍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毕业后在部队服役,后转业地方,在本县县府教育局任职。1962年华师大中文系函授毕业,自请去蕲北山区执教。
1983年秋由大同高中调回县城,于县实验中学站完最后一班岗,1991年冬六十六岁退休。再随子女去武汉、北京寓居近二十年,最后落叶归根返故里,ト居于蕲州的雨湖滨。晚年随兴写作了部分诗词,加入《濒湖诗社》、《中华诗词学会》为社员、会员,并担任了《濒湖诗社》顾问。八十岁时将自己的诗作编成《雅园诗稿》集。九旬之际,又将近年诗稿编为小集《夕照微吟》,为生辰纪念和志庆。
汪学琦年少从军,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后投身国家建设,又自请去最偏远的山区执教,孜孜不倦,献身教育。退休后,回到家乡反哺,十分热心宗族事务和社会公益,令人尊敬,成为后辈们学习的楷模。

杨森林, 女 ,1933 年 4 月 22 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 1938 年春日寇入侵 , 倾家逃难 , 流落四川 , 入难民孤儿院。 解放后国家培育读书 , 得获大专学历。 1957 年春被分配到蕲春从事教育工作 , 历任小学、中学教师二十年。 1976 年因病提前退休。 一边治病一边相夫教子。 1992 年后与夫随子女迁居武汉 、北京。 2009 年冬又与夫回到故里 , 卜居蕲州城外雨湖之滨度晚岁。
【杨老师自述】
我生于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出生地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四牌楼街。
1938年春,日寇入侵,我随家人逃难,流浪至四川万县。
1940年,母亲遭日寇飞机轰炸遇难,父亲无力维持全家生计,将我与弟、妹送入难民收容所,后转送至重庆唐家坨难民孤儿院。
1949年10月,我被孤儿院遗散,再度流浪,辗转至四川大竹,随即迎来解放。
1950年春,我被人民政府送入大竹县女子中学读初中。
1951年春,大竹县女子中学停办,我跳级考入全公费的四川省办中等专业学校一大竹农业学校,读农作专业。
1953年8月,转学至湖北省武昌农校(校址在武昌金口)。

1955年7月于武昌农校毕业(后于1959-61年在华中师大进修,或生物专科毕业)1955年春节与汪学琦结婚。
1956年10月由国家分配参加教育工作。
1956年11月11日生大儿子超英。
1957年2月至8月,在蕲春县张榜中心小学工作。
1957年9月至1959年1月在蕲春县高新铺中学工作。
1958年农历2月初1(公历3月20日)生二儿子超美。
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在蕲春县横车中学工作。
1961年9月至1962年8月在蕲春县张榜区田六小学工作。
1962年元月1日生女儿超群(后改名爱群)。
1962年9月至1969年1月在蕲春县张榜区两河口小学工作。
1965年元月25日生小儿子超涌(后改名潮涌)。
1969年2月全家回丈夫的老家蕲春县张榜区范垸公社瓢铺大队,在瓢铺小学工作。

1975年11月,因病提前退休。
1977年8月离开瓢铺随丈夫住在大同高中。

1983年8月随丈夫至蕲春县漕河实验中学居住。
1991年秋,丈夫退休,我们俩随子女迁居武汉。
2003年10月12日,随子迁居首都北京。
2009年11月,与丈夫一同迁回故里蕲春,住蕲州雨湖之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o.com/2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