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内官柴山、阮某至国,赐王尚姓。」——《球阳记事》。 宣德五年(1430 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遣使者赐予刚刚统一琉球的中山王巴志「尚」姓。自此,琉球本岛上出现了所谓的「第一尚氏王朝」。在这之前,除了迁移到琉球的中国或朝鲜移民之外,琉球本土之人是不使用姓氏的。 琉球三国的命运,其实和大陆上的魏蜀吴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如孙刘曹三家争执不休,最后天下却落入司马氏手中一样,原本的琉球三王家族都成为了失败者,统一琉球的人变成了按司出身「逆袭」的尚巴志。思绍与巴志父子夺取中山王位之后,实则消停了好一阵子。直至 11 年后才出兵攻灭山北国。其原因大概在于窃国之后需要重新整合中山内部的力量,因而耗费了不少时间。
提起山北,这个在我们之前的叙述里鲜有出场的国家,大家的印象可能不深,但其实山北国是琉球三王中占地最大的一个,甚至超过中山与山南的总和。山北王的住所「今归仁城」,其规模至今都是琉球城堡中首屈一指的。更难得的是,山北国不像中山国和山南国,王位承袭过程中发生了那么多幺蛾子,从中山武宁王初,山北王攀安知就稳居王位。山北人骁勇善战,若是趁中山与山南有隙,积极进取,未必不能有所成就。
攀安知也是这么觉得,看到思绍夺取中山国,他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与宠臣平原商议谋划攻打中山国。但上天就是不会让所有事情都顺心随意。山北王攀安知之前仗着手下军兵勇武,今归仁城也格外险固,得罪了国内不少诸侯。此时思绍与巴志父子正急于收揽人心,攀安知得罪的各路诸侯,就这样与中山王暗自交通了起来。 一得到攀安知想要兴兵攻打中山的消息,山北国的羽地按司、名护按司、国头按司就做了「带路党」,共同带兵跑到中山国报信。 这里就要介绍一下山北国的地理,该国地势狭长,首都今归仁城正是位于其中一块向外突起的类似朝鲜半岛的土地上。而羽地与名护两位按司的领地,刚好能够切断这块「半岛」与山北其他地区的通道。

这两人投奔中山,决不会是一时兴起。中山王父子很可能早已认识到他们在将来并吞山北时的作用,因此才趁其对攀安知不满,刻意结纳。 这次三按司来投诚,如此良机,怎能错过?思绍当即下令让巴志带领三按司外加浦添、越来、读谷山三处军马,六路军兵围攻今归仁城。 但我们才提到过,今归仁山城可是琉球规模最大的城堡,再加上山北人骁勇善战,即便六路军兵合围,战局也不容乐观。《球阳记事》短短的一句「城上放箭如雨,不可进攻」,足以令人想象当时交战的激烈。 中山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连攻数日一直没能攻下今归仁山城。若是再拖下去,万一生变,有援军来救攀安知,胜负就未可知了。 巴志可能不知道后世有句名言,叫「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但他当时的确想到了这一点。 此时在今归仁城中,也有一个人正在思考后路。他就是攀安知的宠臣平原。或许他在心里早已认定,在六路大军围攻下,山北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到时候,他这位山北王的左膀右臂,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置,不言而喻。 正当平原在家中劳神苦思之时,中山国的使者悄悄从今归仁城最为险要但防守尤为松懈的西南方翻城而入,来到平原的居处,献上了中山王赠送给平原的礼物。 是啊,既然山北已是穷途末路,那便投靠中山吧! 很快,平原依赖攀安知对他的宠信,成功劝其带兵出今归仁城与中山军对阵。 攀安知前脚刚走,平原后脚就把城池献给了翻墙而入的中山人。 不过,贪心的人总是过犹不及。平原竟然提着刀主动去找得知变故回城查探的攀安知,他可能是想用山北王的人头增加自己的功劳筹码。 可惜平原高估了自己的「勇武」,面对宠臣的背叛,激怒的攀安知武力值爆炸,几个回合,就将平原斩为两段。 平原虽死,望着涌入城中的中山军队,攀安知也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据《球阳记事》载,当时今归仁城中有一块灵石,攀安知平常对其顶礼膜拜,尊为神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末代山北王所想的,就是去神石那儿看看。彼时的攀安知,必然带着满心怨愤:为何自己对着神石朝拜了那么久,最后却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难以接受自己失败的这位末代山北王,对着神石破口大骂,这也是他留在历史中最后的话: 「予今死,汝岂独生!(我今天死后,你难道能独自存在吗?)」 不久后,中山军队在灵石边找到了攀安知的尸体,他已自刎而亡。灵石上的十字劈痕,可以显示出攀安知对于神灵抛弃自己是多么的怨恨。这块遭末代山北王挥剑怒斩的灵石,其上剑痕,在三百年后还清晰可见。而攀安知的佩剑「千代金丸」,也幸运地作为中山王室的传家宝保存到了今日。现在我们去冲绳县博物馆,还有机会见到它,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山北国自此归于中山。不过山北的军力过于强大,这令中山还是难以放心。短短几年后,思绍的中山王位由巴志所承袭。巴志便派次子尚忠前来山北坐镇,称「监守」,以拒变乱。 紧接着的目标,便是最后的山南王他鲁每。 然而山南国的故事,要比山北传奇得多了。《遗老传》中记载,灭亡山南的契机,其实是一架屏风。 话说他鲁每这位国王,王位可是得来不易。当初他的大伯达勃期杀死他的父亲汪应祖篡位,若不是诸位按司合力讨逆,恐怕他鲁每早已性命不保。 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人往往难以珍惜,这是常理没错。但琉球史书中那个「奢侈日加,常拒忠谏,宴游是好,不务政事」的他鲁每,是否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他,没人知道。如此类似于当初中山王武宁的罪名,或许不过也是传统史书叙事的嫁接罢了。 跟山北国一样,山南国的地理也有特别之处,其首都岛尻大里城附近的主要水源,名为嘉手志川。传说当年琉球国大旱,百姓正在生死线上挣扎时,忽然山中有一只浑身淋湿的小狗跑了出来。山南的百姓跟随小狗,果然发现了一口甘甜的泉水,这就是嘉手志川。此后,山南地区耕种用水多仰赖于这口泉。 可事情随着他鲁每的骄奢淫逸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鲁每不知从哪里听闻,中山王巴志手上有一架装饰富丽堂皇的「金彩围屏」,如此至宝令他鲁每心痒难耐,他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山国,询问到底要什么条件,巴志才肯将金彩围屏转赠给他。
看到他鲁每的贪婪,这位正想寻机完成琉球一统的中山王,又怎么会提简单的要求呢? 「要围屏可以,就拿嘉手志川来交换吧!」巴志如此回复道。 交出一口泉水就能得到一件宝物,他鲁每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反正他这位养尊处优的山南王,自然是不缺用水,拿去交换又对他没什么影响。 不过山南的百姓就惨了,之前也说过,山南百姓大多是把嘉手志川作为耕种田地的用水来源。而中山王得到嘉手志川后,只准许归顺中山国的百姓使用。这事弄得山南从按司到平民怨声载道,暗中投靠了中山国的人数不胜数。
那么,这个看起来颇为传奇的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呢?笔者在《历代宝案》收录的明朝与中山国的外交文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宣德三年时,明宣宗曾派遣太监柴山携带铜钱 171 万 7 千 3 百文并赐给巴志及王妃的大量高级丝织品到中山国购置土产。明皇文书中所开列的采购名单如下:「屏风、生漆,各样磨刀石。」 可见,起码在宣德三年时,中山国的屏风就已经出名到连大明皇帝都有所耳闻。而《历代宝案》中还收录了一封宣德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的文书,从中可知宣德三年的此次采购计划因为明朝船队遭遇风暴,所带铜钱尽数坠入大洋之中而失败了。
因此,宣宗皇帝一直对琉球的物品念念不忘,在当年又派柴山带着铜钱再次来到琉球购物,并大方地表示之前丢失的铜钱不须计较。 更为珍贵的是,宣德七年的这份书信中,比上次更详细地开列了购物清单,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山国的「泗金果合彩色屏风」。 「金」「彩」「屏风」,是不是十分的眼熟呢? 再往深处想,彼时的琉球国要制造出令大明皇帝都欣赏的工艺品,其实有些不太合情理。这些东西很可能是琉球国在贸易当中得到的外国货,并以此上贡大明。而中山国附近,有这个实力,路程又相对较近的,便是日本。至今京都博物馆中还保留着日本平安时代流传下的山水屏风,绚丽夺目。加之,中山国与日本的确存在贸易渠道,这样的猜想也是合理的。 换个角度想,若是金彩围屏是琉球本国工匠制造,山南王又何至于如此执着? 总之,嘉手志川在中山王手中的时间一长,他鲁每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巴志这是设计让自己众叛亲离啊!愤怒的他鲁每宣称:「这些乱臣贼子和巴志勾结,不把他们全部杀光,实在难灭我心头的怒火!」随即整顿兵马,打算讨伐中山势力。 巴志王得知军情之后,明白消灭山南的机会已到,于是先发制人召集四方按司围攻山南。早已对他鲁每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深恶痛绝的山南按司及百姓,看到中山王来攻,喜不自胜,纷纷「拜迎」。甚至连山南都城中的守军,也趁着他鲁每出城决战,倒戈相向。前后受敌的他鲁每,被中山军俘杀。 公元 1429 年,明宣德四年,琉球三山归于一统。 本章阅读提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o.com/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