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什么名字好听?刘贺什么名字好一点?

前文说到,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后,霍光力排众议。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把他给废了。霍光让刘贺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惊天大转折。事情为什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这要从刘贺在昌邑国的时候说起。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与李夫人所生之子、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外甥、昌邑王刘膊去世。刘膊自公元前97年受封昌邑王,到公元前88年正月去世,去世后谥号哀。刘髆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刘贺继承了昌邑王位,继位时才五岁。

刘髆是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当时因为武帝已经立长子刘据为太子多年,继承皇位之类的事情自然就轮不到刘膊。刘膊倒也乐得安闲,在昌邑王位上每日读书、游玩,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哪知道,经过一连串的宫廷变迁,武帝的几个儿子,死的死,受惩罚的受惩罚,最后刘膊竟然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于是刘膊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与当丞相的亲家刘屈楚谋划,试图把他推上太子位。此事让武帝知道后,沉浸在丧太子之痛中不能自拔的汉武帝不仅将丞相刘屈楚腰斩于市,还一怒之下将李广利家族尽数斩杀。

要说刘髆本人倒是比较本分的。他虽然很早便被封王但由于长期生活在孔孟之乡的齐鲁之地,深受镭家忠君思想的熏陶、对朝廷忠心耿耿,行为谦卑、丝毫不敢有忤逆之心。尽管李广利联合刘屈楚谋立他为太子一事以失败而告终,但刘髆本人并没有受到什么牵连。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是汉武帝最挚爱的李夫人之子,武帝曾经对李夫人有过誓约要善待她的后人;另一方面可能也得益于他不像燕王刘旦那样有觊觎最高权位之心,武帝对他比较放心,所以没有让他受到李广利和刘屈鼇谋立太子事件的牵连。可是经过这么一遭,眼见自己可以依靠的舅舅李广利被族灭,刘髆整日郁郁寡欢。最后,竟在公元前88 年去世,比他的父亲汉武帝还要早去世一年。刘髆去世后,其子刘贺继承了昌邑王位。

刘贺是刘髆唯一的儿子。据说,当年刘贺出生时哭个不停。刘髆把孩子抱起来后,说也奇怪,刘贺这孩子在刘髆的怀中不哭不闹,而且睁眼盯着父亲,神情愉悦。刘髆好奇地仔细端详,只见这孩子虎头虎脑,双目黑亮有神。更让刘髆感到欣慰的是,这孩子的长相似乎继承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优点。壮实的体格、宽阔饱满的前额、轮廓分明的线条来自汉武帝,而浓眉下那对活泼灵动的眼睛则像极了李夫人。刘髆紧紧抱着儿子,为感恩上天赐予的这份贺礼,为爱子取名为“贺”,在对他宠爱有加的同时,也寄予了很大的期许。

刘贺很小的时候,刘髆就开始对他灌输孔孟之道,对幼小的刘贺管教得一直比较严厉。但刘贺的母亲则刚好和刘髆相反,对刘贺自小就百般溺爱。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位于山东巨野的昌邑国儒风盛行。刘贺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接受皇族的孔孟之学,熟读五经,崇尚孔孟之道,宽以待人。作为将来昌邑王位的继承者,刘髆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为他请了最有学问的老师授课,经常灌输他“仁者爱人”等大同思想,培养他仁、义、礼、智、信等性情德行。虽然每每一 脱离父亲的视线,刘贺就会在母亲的娇宠下尽情玩耍,但五岁之前的刘贺在父亲的管教下,还是比较乖巧本分的。

太子、皇帝,这种事情对于幼小的刘贺来说远远没有玩耍更具吸引力。直到有一天,他随父亲参加了汉武帝的泰山封禅大典。威武雄壮的封禅礼仪让幼小的刘贺对帝王的威仪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使他第一次走进了汉武帝和霍光的视野。

在中国古代,每一次的封禅大典都像是一次盛大的国庆,各诸侯王和朝中大臣随驾参加,万民争相观礼。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行参加汉武帝的封禅大典,作为太史官的他终生都感到遗憾。司马谈临终前“执迁手泣”而悲叹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这番话让司马迁刻骨铭心。

后来司马迁搜罗封禅史料,在《史记·封禅书》中开篇就写道,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可见,封禅大典对于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很多人把能参加封禅大典视为光宗耀祖之事。

因为昌邑国封国所在地就在山东,刘贺于是有幸在幼年时参加了汉武帝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封禅。

公元前89年,山东泰山,时值秋季,天色微明,秋风瑟瑟,寒蝉凄切。前往泰山的道路早早被威严的侍卫站满,戒备森严。泰山下已用五色土做好坛,坛宽一丈二、高九尺,坛上放着进贡礼节用的奇兽飞禽和白雉,坛下放着玉简。坛前长长的红毯也已铺好,焚香缭绕,婉转儒雅的乐舞声萦绕在整个泰山上。盛大恢宏的泰山封禅仪式即将开始。

不远处,一行被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接、旌旗猎猎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过来。正中央,一辆耀眼的玉辂正是武帝的乘辇。随着宣召官一声“趋”,功臣、列侯将军顿时一片肃穆。武帝出房开始祭天仪式,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开始依次行礼。

幼小的刘贺与父亲一起站在诸侯王当中,兴奋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别看平日里小刘贺顽劣成性,但在这隆重威严的场面里却格外地拘谨肃然。他跟随父亲与诸侯王一起行礼,鞠躬,唱诵,各种仪式礼节竟丝毫不逊于旁人。小刘贺大方得体的举止引得众人暗暗称赞。

泰山封禅结束后,按规制举办晚宴。诸侯王以及朝中大臣按照地位尊卑依次向武帝朝贺。小刘贺竟也拿起小酒杯步出座位,来到武帝跟前,用稚嫩的童音说道:“孙儿刘贺敬皇爷爷千秋万福!”

汉武帝在之前的祭祀典礼上本就注意到了幼小的刘贺,对他在封禅大典中从容不迫的举止印象颇为深刻。这会儿见刘贺在文武百官齐聚的晚宴上竟然也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武帝不禁大乐,赞道:“果真是生长在孔孟之乡,很懂礼节啊。”转而对侍奉左右的霍光说道,“你说是不是?"

霍光赶紧迎合道:“殿下小小年纪,在这盛大的典礼中能做到如此泰然,真让人敬佩!”随后对刘贺行了一个大礼。

当时的刘贺绝对想不到,这位沉默寡言、如影随形地跟着皇爷爷的人,在后来竟然是操控着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这也是霍光第一次正视刘贺,对刘贺有了初步的印象。

这次封禅大典在幼小的刘贺心里深深地留下了一个烙印。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大汉皇帝的威仪,幼小的心里竟然开始有了像皇爷爷武帝那样睥睨天下的憧憬。

经历了这次泰山封禅后不久,刘贺的父亲刘髆去世五岁的刘贺继任了昌邑王位。此后不久,小刘贺又再次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

次年的岁暮寒冬,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正是岁旦时分。各地诸侯王按照惯例进宫,向年迈的武帝贺岁。刚刚接任昌邑王位不久的小昌邑王刘贺也在属臣的陪伴下进了宫。

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等候武帝召见的诸侯王们都拢着双手,围着火盆不愿离开一步。但是五岁的刘贺看到纷飞的大雪却欢呼雀跃。待雪稍停,刘贺便让侍臣陪他去雪地里比赛堆“将军”,谁堆的雪人最像将军,谁就可以扮演皇帝。不一会儿,其他人受不了手冷,为图个快,马马虎虎地就完工了,刘贺却越堆越来劲。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刘贺堆的这位长着胡子、挂着宝剑的“将军”最为活灵活现,他当之无愧获得了第一名。

“我像皇爷爷一样当皇帝喽!我像皇爷爷一样当皇帝喽!”小刘贺得意扬扬地欢呼起来。

“喂,你们都跪下,听皇帝圣旨。”他学着汉武帝的腔调。摆好皇帝的架势,还“嗖”地一下抽出“宝剑”,指着大家说:“我要像皇爷爷一样当一个威风凛凛的大皇帝,建立我大汉朝千秋大业!"

小刘贺堆雪人扮皇帝这一幕碰巧让已近古稀之年汉武帝给看见了。武帝从刘贺有些顾皮又不失率真的行为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便把刘贺招到跟前来。而刘贺见到真的皇帝也不敢叫闹了,连忙给武帝跪下。

武帝仔细打量刘贺,认出了封禅大典时的那个幼小的孙儿:“哈哈,你是贺儿,又长高了不少。”

刘贺倒也大方,赶紧行礼道:“孙儿参见皇爷爷,皇爷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近距离凝看刘贺,只见一张带着稚气的白皙的脸庞,肉嘟嘟的,可爱得很。晶亮的眼睛,闪闪发光。

嘴角微微上扬,有一种天生的傲气。眉宇之间,武帝似乎看到了已故爱妃李夫人的影子,遂忍不住慈爱地问道:“你这样不冷吗?”

刘贺赶紧回答道:“不冷,我是男子汉,不怕冷。这个回答让武帝很是赞许:“嗯,男儿当如此。你平时读书吗?”

小刘贺接着回答说:“读啊。父王以前经常带我到孔庙里向一个长胡子爷爷叩头,那个长胡子爷爷是孔圣人。父王说给孔圣人下跪就会读书,还让我背他的书。”

“那你都会读什么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喜欢玩水,我是不是也是个智者啊?”这番话逗得年迈的汉武帝哈哈大笑起来。

此后,武帝不禁对这个顽皮率真的小孙儿起了宠爱之心。刘贺在长安皇宫的时候,武帝常让他陪伴左右,有时巡游狩猎也被武帝带在身边。这让刘贺得以和汉武帝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时间,也使武帝身边的霍光对幼小的刘贺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认知。

本来,幼小的刘贺如果在武帝身边的日子能够长一些的话,他是有可能学到些许治国之道的。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皇爷爷武帝不久后就驾崩了。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一岁,三月葬于茂陵。

作为继任的昌邑王,刘贺经历了武帝盛大的国丧之礼,幼小的心灵再次经受了强烈的震撼。皇爷爷的离去,他感到好像天塌了一般,不到六岁的刘贺很是忧伤了一阵。

刘贺五岁丧父,不到六岁,他最崇敬的皇爷爷武帝又驾鹤西去。幼小的昌邑王刘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经历了人生两次大的变故。刘髆去世下葬时没有像当时其 他诸侯王那样厚葬,仅仅带走了一千多件青铜器、玉璧等较为普通的陪葬品,而将所有贵重一些的财产,包括朝廷赏赐的马蹄金和舅舅李广利当年馈赠给自己的马蹄金,都留给了刘贺。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刘贺的母亲怜悯刘贺幼年丧父,对他更加百依百顺,宠溺异常,生怕他受一点点委屈。而对于刘贺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的不爱学习、喜爱玩乐的性情,却基本上是放纵不管,偶尔唠叨几句,也根本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刘贺十岁的那年,母亲也因病故去。母亲健在时,小刘贺不仅能耍点小脾气,很多事情也是母亲帮忙出主意做决定,他不需要花什么心思。可如今,孑然一身的刘贺没有了双亲的呵护与指教,只能自然成长了。虽然他才年仅十岁,但当年辅佐父亲刘髆的不少谋臣仍留在身边为他出主意,这使得小刘贺能够操持处理昌邑国的大小事务。

公元前81年夏末的一天,终日陪伴在刘贺身边的老师王式问刘贺:“大王,八月将至,祭祀高祖庙的活动快开始了,这次派何人前往京城向陛下进贡酎金呢?”小刘贺一脸茫然:“酎金为何物?寡人此前并未听说过此事 啊!”王式耐心地解释道:“大王,'酎’是指皇上祭祀时喝的一种酒。孝文帝时,每年秋八月要在京城祭祀高祖,皇上要献饮酎酒。同时,诸侯王都要献金助祭,这种助祭的献金就被称为酎金。当年孝武帝制《酎金律》,诸侯王、列侯都要根据自己的封地内人口数量献上酎金,每一千口献酎金为四两。所交酎金,由皇上亲临受金,但是检验则交由少府负责。”

刘贺一听要向京城里的皇帝献金子就有点纳闷了,连忙问王式:“陛下坐拥广阔疆域,物华天宝皆为囊中之物、宫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怎么还需要我们王侯每年进贡如此多的金子呢?”王式听到刘贺问出如此天真的问题,感到又好笑又担忧,他在心里嘀咕着,该如何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大王明白其中要害呢?

王式斟酌了一下,想起了一件旧事,于是他笑着对刘贺说:“大王,请允许臣下先讲一个故事。孝武帝元鼎五年,诸侯王、列侯去京城献'酎金’,由于有些王侯偷工减料,'酎金’的分量不足和成色不好,您的皇爷爷大怒之下废除了列侯106人……”

刘贺一听到“皇爷爷”三个字立刻警醒了,还没等 王式把故事讲完,他立马接过话茬:“既然是让皇爷爷如此重视的事情,那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办。”然后他伸出小手,摆弄着指头,认认真真地计算着什么。过了一小会儿,刘贺对王式说:“还有四十余天就要进京献酎金了,金饼和金块可有准备好?”王式很快回答道:“大王放心,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就等大王安排使臣了。”

小刘贺的脑中还回荡着王式讲的故事,“分量不足”“成色不好”这两个词就像一个警钟,在他的耳边嗡嗡地响着。“我们的耐金数量有多少?成色如何?往年进贡时可曾让陛下不满意吗?…..”噼哩啪啦抛出一连串问题的刘贺不等王式回答,就又自言自语说道:“还是带我亲自去看看那些酎金吧!

王式陪着刘贺来到钱库中查验准备献祭的酎金。刘贺仔细掂量着手中的金饼,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左瞧瞧,右看看,还将金饼的一个小角塞进嘴里,用还未完全换完的乳牙咬了咬…..经过一番“专业”鉴定,刘贺得出了结论:“不行不行,我们的酎金成色还不够好,本昌邑王献祭的必须是成色最好的酎金。

这下轮到王式纳闷了:“大王,这些耐金就是用昌邑国日前最高的技艺冶炼而成,纯度已属最高的了….."王式本想继续解释,但刘贺非常果断地打断了王式的话:“非也。老师不必多言,此成色连寡人这关都没通过,更别提皇宫中少府的检验人员了。我们要精益求精,呈上最优质的黄金,以示对先皇列祖列宗的崇敬和缅怀。请在昌邑国另寻技艺精湛的冶金大师,赶紧操办,不可懈怠。”

刘贺的指令一下,许多炼金匠人纷纷毛遂自荐,刘贺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于是,制作耐金的工作便如火如荼、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在刘贺的监督下,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份艰巨的工作。刘贺看着新制成的金饼和金板,成色十足,光鲜夺目,自觉十分满意,心中很是得意。

眼看着进京时间一天天迫近,刘贺还没说出选何人为使臣。王式屡次问询,刘贺总是狡黠地对他笑笑不说话。终于在进京前夕,刘贺对众臣宣布:“此次进京献祭,寡人决定亲自前往。”大臣们一阵哗然,但都在心中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八月中秋的那个清晨。刘贺带着耐金出现在高祖庙前。 虽说他才刚满十岁,但是他那器宇轩昂的气质、威严庄重的气场不输任何比他年长的王公大臣。刘贺阔步走在前面,他的随从端着装有耐金的精美漆盒跟在其后,漆盒上的金箔贴花闪闪发光。虽然天还刚蒙蒙亮,但漆器内成色十足的黄金所散发出的光彩已经让每一个参加祭祀典礼的王公大臣们眼前一亮,大家都对昌邑王进献的酎金褒奖有加。进献酎金的昌邑王刘贺又一次走进了霍光的视野。霍光当然还记得,这个小刘贺就是五年前在汉武帝泰山封禅典礼上那个得到过武帝赞许的小孩;所不同的是,眼前的刘贺行为更加得体、举止更加从容,颇有王者气度。

虽说刘贺对待诸如进献酎金之类的大事很是在乎,但是对于小事,他就很是不拘了。刘贺喜欢诗词歌赋,酷爱习武玩乐,结交并豢养了一批有着同样爱好的文人武士,与他们一起饮酒作赋,骑马狩猎,舞剑射禽。他喜欢骑马,常常独自骑上半天,奔驰上百里,向人炫耀其精湛的骑术。他喜欢斗鸡,让侍卫买来许多善斗的雄鸡,饲养在宫中。兴致来了,就和兴趣相投的公子哥在宫殿内比赛斗鸡。他喜欢乐赋,经常在王府内与乐师、舞女彻夜弹瑟、吹竽、作赋。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天资聪颖的刘贺随着年龄渐长, 竟沉迷于各种玩乐,有时候连正常的课都不去上了,这让他的老师们头疼不已。

他爱纵马疾驰,在昌邑国那一眼望不见边际的原野上狂奔。有一次,他来到金山脚下。这金山与平原上其他偶然可以看到的丘陵大不相同,不是柔和地隆起,而是突兀地耸立:怪石嶙峋的模样,陡峭如削。他登上山顶,俯视大地,方圆几十里内,城镇、王国,以及那广袤的土地一览无余。仰望是一望无际蓝天,俯瞻是无边无际的原野,立在金山之巅,刘贺只觉得一股豪气涌上心头,仿佛天下尽在心中,天地尽属于自己。

望着山下,刘贺不禁心中默想,此地可以望见昌邑城,又与自己的父亲刘髆墓遥遥相望,不由感叹道:“真乃不可多得的宝地啊!”遂决定以山为陵,在这里为自己修一座陵墓。

于是,无数工匠集聚金山,掘山为道,开山为室,凿岩建墓,以石砌筑。无数石材被从山体中凿出,又将那本了一批有着同样爱来粗糙的山石细细打磨。最后,生生在这座金山的山体中开凿出了一条石墓道和一个个洞室。只见墓道两边壁立千仞,甬道、前室、后室、耳室分布排列,井然有序,主墓室长二十余米,宽十余米,高也有两米多。洞中凉爽却不阴冷。刘贺见了之后十分欢喜,命人重重赏赐工匠们。

与其他皇族子弟一样,昌邑王刘贺也有很多专门教他治国之道和儒家经典的老师,王式就是其中的一位。昌邑哀王刘髆去世后,王式遵从昌邑哀王的遗嘱继续教导刘贺的学习。他见刘贺一心玩乐,荒废学业,想着昌邑衰王的嘱托,不由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王式见刘贺虽然贪玩,但也颇有才智,不算愚钝,便尽心尽力教授刘贺,让他习读诗书,和他讲述儒家经典,与他讨论古代诸国的兴衰存亡,跟他讲古代志士圣贤的故事、治国安邦的道理,还让刘贺熟读《诗经》三百篇,以此来教化他,希望他能从中领悟历史文化之内蕴,感悟人民的欢乐疾苦。刘贺在王式的教导下,竟也把这些书读完,甚至有的还背了下来。于是王式问他:“看了这些故事,大王有没有得到什么启示?”刘贺一笑置之,并不回答。王式再三追问,刘贺被问得不耐烦了,便说:“读了就读了,并没有什么启示。父王教导过我,要做一个安分守已的诸侯王,要那些个启示有何用?"

相对于读书而言,刘贺更喜欢乐舞和饮酒,尤其喜欢把玩各种器具,到处搜集精致的乐器和各种样式的酒器。刘贺身边的臣僚中,多数是溜须拍马之辈,对刘贺不爱学习任性玩乐的各种作为,压根就不会去提醒,更谈不上劝阻。只有极少数几个臣子对他忠心耿耿,经常会劝谏刘贺。

刘贺身边有个叫王吉的大臣,任昌邑国中尉,就是掌管昌邑王宫安全的。王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这个王吉是山东琅琊人,此人可不简单,据《二十四史》记载,王吉给整个琅琊王氏家族所创的“言宜慢、心宜善”的六字家规,使得王氏家族跨越了许多劫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山东琅琊的王氏家族共培养出了 36 个皇后、36 个驸马、35个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刘贺的身边有王吉这样的谋臣,昌邑国的大小事务均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王吉等人的尽心辅佐下,刘贺治理下的昌邑国倒也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o.com/18632.html